在“似与不似”之间
小麦:中国画的宣纸和墨,是一个美妙的结合,黑色本身就是色彩,写实油画中的各种色彩都要处在一定的空间里,您是如何把中国画中的墨色借鉴到油画中的?
王沂东:在传统的写实油画中,没有纯粹的黑色,石头并不是黑色,是相对于浅色而把它归在黑色范畴之内。我们要解决的是:在画黑色的石头时并不是追求将它画的“酷似”,而是借石头的型、色来抒发对墨色的理解,在视觉上体会一种“墨”的感觉,借造型上的一句话说,就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看似青石,也可看成墨块,只要它本身具有一种审美的价值,对画面中的人物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就可以了。
“看似写实”的墨色中,带有我对中国画墨色的尊敬。绘画要体现作者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尊敬,我们民族中的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一直很喜欢中国宋代的工笔画,中国的工笔画有其独到的地方,它的外轮廓线的感觉,对型的微妙的晕染,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外轮廓线的那种明确和含蓄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很整体很和谐。
小麦:相对于对背景中黑色石头的写意,您画的人物却是非常的深入,在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中,你是怎样理解人物在其中的位置呢?
王沂东:写实油画中的人物表现,是这一风格中最核心的地方,人物的造型讲究深刻、微妙,神态和动态要大方,在中国画中叫做“致广大”,局部的刻画要“尽精微”。人类神态的丰富和细微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我们要表现激情高昂的形象,我们也要表达极其细微的内心情感。写实油画在这方面的刻画中有它独有的优势。
阳光即将开始为这个世界带来温暖
小麦:这张作品中对人物面部受光的处理好像和原来有所区别,您对光线的处理是要表现一种特殊的意境吗?
王沂东:记得以前我读过一部小说,小说中描写到早晨,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地平线中刚刚露出来的那一瞬间,远方的地平线还泛着一点鱼肚白,那种淡淡的白色,预示着阳光即将开始为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了,这种暖色如果你能够恰如其分的抓住,它将对渲染人物的情绪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如果是阳光灿烂的中午,又或者是傍晚浓烈的暖色,就改变了我想要的那种又神秘、又含蓄的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所以要控制这种“度”,不仅要强调人物形象的微妙,还不能用光线破坏了那种微妙的造型。所以光线的选择也是为了人物整体形象的需要,在这张画中光线可以说是在暗示一种情绪:一个在沉重的环境中比较积极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