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Yidong's
Home Page
Wang Yidong's
Oil Paintings
Wang Yidong's
Drawing&Sketches
Wang Yidong's
Biography
Wang Yidong's
Art Online
Wang Yidong's
Creative Archive

Art Brothers

Contact Us
 
  王沂东主页 王沂东油画  王沂东素描  王沂东传略  王沂东艺术在线  王沂东创作档案  艺术兄弟网  联系我们  
                 
     首页 > 王沂东主页 > 王沂东创作档案 > 谈艺录 > 专访王沂东谈新作“春袭羽萍沟”      
Wang Yidong's
Creative Archive

News
王沂东创作档案 谈艺录
News Experience Publications Art Apprecation
谈艺录 创作经历 相关出版物 鉴赏视界
 
 
再 会 春 天

----专访王沂东谈新作“春袭羽萍沟”

2009-2010年 王沂东油画:春袭羽萍沟 (布面油画 180x145cm)
 
[www.艺术兄弟.中国]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艺术兄弟网[artbrothers.cn]记者小麦2010年7月29日采访王沂东先生的录音整理而成

从王沂东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那股清新,恬静的气息,像初春时的微风,夹杂着融雪后的湿润水汽,好像带来了大地上的生命开始生长的信息。"春天"在王沂东的作品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或许我们还记得他曾经的画作"约会春天"和"探春",初春,这个冰雪即将融化,万物即将复苏的季节,似乎在他的心中有说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看到的王沂东的新作"春袭羽萍沟",则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我们邀请您同我们一起,与画家王沂东相约,再次体味他笔下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感动。
 

一次偶然的采风,圆了三年前的梦想

小麦:最近看到您的新作“春袭羽萍沟”,感觉那挎篮的姑娘和春雪洁净透亮,恢弘的原野和厚重的色调给人以震撼,您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听说您画画经常会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构思,那么请问您这张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呢?

王沂东:这张画是从很早就开始构思的,三年前就已经铺了第一遍的颜色,但是当时铺完颜色的时候,感觉背景有些气氛的表达和处理没有完全的想好,就没再往下画。一直到去年的深秋,我的同事白羽平邀我去山西的右玉去采风,说那里下了很大的雪,大概有十五、六公分那么厚,漂亮极了。带着对那片雪原的想象,我们几个画画的人就开着车去了。那里的景色让我感觉非常震撼,真的是非常的漂亮。从山的形式,景物黑白灰的感觉,到村庄的布局结构,以及早晚在阳光下的感觉,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正是因为这次的采风才让我找到了这张画的一些气氛和背景处理的感觉。所以我从2010年的春天开始,又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张作品完成。

  王沂东工作照

小麦: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您认为在这张作品中有什么技术性的创新和突破吗?

王沂东:有几方面我觉得是比较有突破性的。一个就是人物的动态,它不仅仅是生活场景中一个瞬间的动态,而是带有一定的 “雕塑意味”,它赋予了人物的一种永恒感。对这种动态形式感的确认我觉得有点突破。另外就是对于画面整体气氛的把握方面,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比如说黑白灰的布局,还有那种轻柔的暖色,更能充分的表达出我内心中对清晨的感觉,不是专门为了去画某种色彩,而是完全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而进行的一些黑白灰和冷暖的处理,这里有一些新的突破。

画家的眼睛应始终专注于搜集身边的一切有意韵的东西,用来阐述他心中的美

小麦:我们看到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借鉴了一些中国画的因素,那么在这张作品中您可以谈谈是如何将这些因素同您的写实油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吗?

王沂东:我以前在山东艺校学过一点中国画,还有年画、连环画,当时进行了很多构图上的练习,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绘画创作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我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我在别的艺术形式中借鉴的一些东西,也只是起到一个借鉴和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视觉特点,它要服从于写实油画的基本原则。这样一个画面才会既有写实绘画的生动性,又有积淀的文化样式的一些典型性。我觉得这样我的画面会更有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画面中的黑石头,如果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中去看,也许它没有这么重的颜色,但是如果把它放到画面这种特殊的环境里面的话,它浓重颜色的含义就不一样了,这时它就在画面的构成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所以我在利用这些颜色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压缩和夸张,当然这种夸张也带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毕竟写实绘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表现“人”为主题的绘画,人物形象、人物的动态、五官的确定和深刻性是必须要扎扎实实的做到的。我们在鉴赏写实人物的时候是非常苛刻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和变化都会认真的去审视。这种审美是人对自身的过分了解所形成的,所以任何不适当的夸张都可能会破坏绘画作品中的震撼力和生动性。但是对于画面气氛的渲染方面,我觉得是有很多的路可以走的,比如说山村的疏密,山沟中每一个山梁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山梁中林木的分布、颜色的深和浅 、暖和冷,这些都是可以根据画面的气氛进行处理和夸张的。正因为是处在一个渲染气氛的环境里面,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它又有真实的可能性。如果你过分追求真实,这些东西就会束缚你,对画面气氛和韵味的把握你就无法自由的进行发挥。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景色,它从形式到内容到色彩都恰好和你的追求是一样的。所以一个画面的形成,既有大千世界中真实的可能性,也要符合画家绘画语言的发挥。这样通过你对画面的处理,你重新的布置,你的画面才会看起来和实际的环境有区别,才能够让观者有震撼感。

我们从所有艺术作品的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比如说京剧,它所表达的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类真实的关系,但是它用了一种新的形式,让观众来欣赏这种形式美。我觉得形式美在写实油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我认为是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借形式,借环境,借人物形象,借所有的因素,来抒发画家内心的情感世界。还有比如说话剧艺术,它每一句话都是模仿生活中真人的话,但是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浓缩”处理,在“貌似”生活的真实里面潜藏着它自身独有的形式美和技巧的表达。

   

2010年 王沂东素描:春袭羽萍沟(纸本铅笔 76x61cm)

一抹浮云掠过,我们从阳光的缝隙中看到了春天

小麦:很多人看到您的这张作品时,认为画面中大片的白云加强了整张作品的动态感,这种形式的云在您以往的作品中好像不是很常见,请问您为何去选择这样的形式作为画面的构成元素呢?这种环境的营造是不是也在体现着一种特殊的情绪?

王沂东:单独去看自然界中一个云的变化,它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当它要服从一个画面的人物主题,作为一个很好的陪衬来用的时候,从自然界中直接取景的可能性就极其微小了。这张画中的云和雾,完全是一个冬天的完成和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之间的媒介。我记得有一年的春天,都已经三月份了,北京突然下了一场大雪,为了不错过这个难得的采风机会,我就赶快开车到怀柔。当时山里面的雪化的很快,所以它的雾气显得特别的大,我们从山沟那边走进去,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外面的积雪已经化完了,它的气氛和严冬是完全不一样的。春天的气息来了以后,像是一种对冰雪的“摧残”,雪化的特别快,而山沟里面的这种变化更是明显。这个画面中我对云雾的感觉也是来源于那年春天的一场“春雪”,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雪刚刚融化的时候,雪水会把石头都染成那种浓浓的重色,如果不是抓住机会去欣赏的话,都来不及去体会那种感觉,所以觉得特别有意思。

后来我就抓住了在心里曾经感受过的那种春潮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和人物结合在一起,从情绪上来讲就是一种“春天的愉悦感”和“严寒最后的挣扎”。所以我选择云的这种动势,就是要表达这种情绪。我一开始也作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翻滚的云,后来发现那种形式有点过于喧宾夺主了,局部来看云画的挺好,但是从整体看则显得有些过度张扬了,而现在这种形式恰到好处,于是我就把它保留下来。这种云雾和雪或者是石头在质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云雾是一种轻轻的、飘飘的感觉,和石头的那种实实在在的重量感,或是雪的那种体积感是很不一样的,然后在清晨的一缕淡淡的暖光照射下,这种感觉就非常的微妙了,它和人物中强烈的红色关系相对比融合,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和希望的感觉。作为作者,我自己体会到了这种特殊的感觉,我想这种感受别人也能够体会到。当一个人试图去体会一种情绪的时候,他是需要沉浸在里面,并不能有太多私心杂念,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真切的体会到那种独特的情感。

在她的转身回眸中,我们的内心都在上演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小麦:在这幅作品中您是如何去选择的这种人物神态?当时心里有没有构思过一些情节性的东西?

王沂东:在构思时,我也是选择并设计了许多的人物动态,最后我发现这个瞬间最有意思,最能表达这个人物的一种内心活动,她有动势,但是又很有造型感,这在造型语言上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瞬间。

情节上我没有想这么多,我只是想一个人物的动态和形象一定要单纯,要大大方方,不要有那么多的“累赘”,要一目了然,但是其中也要有很多的细节可以去欣赏。她要和周围的环境一致起来,要最适合于表达我的情感。其实任何的写实绘画都是有情节的,除非你故意把它弄成一个与环境没有关系的“机器人”,那当然就没有情节了。但是“情节”在写实绘画中是一个“敲门砖”,它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它,人物也不能形成一种完整性。因为人总是生活在情节中,任何动作,任何环境,都是带有情感表达的一种符号,所以不可能说是完全抛弃情节。如果想要表现人物,表现情感,没有情节是不可能成立的,但是它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画家怎么去利用,利用各种语言把画家完整的情绪表述出来。所以当一个画家在选择他画面的情节,动作,形象,环境的时候,其实就代表了他自己的一种审美取向。

纯然天成的美,无需刻意雕琢

小麦:在您这张作品中的人物有种朴素大方的感觉,模特身上也没有看到一些首饰或者装饰品,比如戒指,耳环之类的东西,这个是不是也和您自身的审美取向有关?

王沂东: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于我心中的这个人物形象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它只能破坏这种感觉。虽然装饰品之类的东西会有那种显得很高级的金属的质感,但是在我的这张画中我却觉得是一种累赘,所以我就想把这种装饰性的东西尽量减到最低,这样画面中人物最本质的东西就能表达的更顺畅一些。她既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又并非一个具体的人,她所有的情感,情绪和动态,都是绘画作品中的一种形式,是形式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我想强调的就是,作为表现人物为主的写实绘画,离不开对人物的动态和表情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就是构图的一部分。

生活的真实 VS 画面的凝练

小麦:您经常强调画面构成的重要性,比如说黑白灰,点线面,这些本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如果是用在写实绘画中,您是怎么运用这些要素的?

王沂东:画面构成确实是绘画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在现代绘画历程中的一代代的画家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后,从所谓的“生活的真实”当中积淀出来的,为加强绘画语言的表达而概括出来的规律。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它可以“浓缩”出画面的一种引导感,也就是用凝练的绘画语言引导观众去听你想说的话。我们反过来去看一些传统的欧洲写实油画,很多都是局部画的非常好,但是却有些“累赘”,因为他把很多不重要的东西都画在画面上,到处都精彩,但是主要的东西不突出,比如说荷兰小画派,那个时期有很多画的非常好的画家,但是为什么维米尔的画就能脱颖而出呢?其实他局部的塑造能力不见得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好的,但是他抓住了画面的那种精神劲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构成性”:黑白灰的处理,虚实、强弱的处理等等。所以他的画面就很有震撼性,让人觉得一目了然。我们学习传统绘画,就是要研究为什么他的作品会震撼人,另外一个人的作品从局部看也不错,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打动人。这就是构成因素在起作用。所以我在构思这张画和运用这些语言的时候就会很注意这方面,该简练的简练,该强调的强调。比如说在这张画中黑白灰的处理,你可以看到在雪地上有很多的“黑点”,这些“黑点”有大小的区别、有疏密的区别、有浅和深的区别、还有虚实的区别,它还有各种形状,比如有的是三角的、有的是扁平的、有些是长条的,这些构成上的韵律和节奏都可以在人的视觉中形成一个强烈的“构成的美感”,在现代美术中的这种“平面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引导观众去体会你所要表达的情绪。所以对形式感的重视,必然使你对情绪和美感有更好的表达。

在属于他的理想世界中“痛并快乐着”

小麦:很多人说您的“红色”很有特点。看起来都是那种很强烈很刺激的红色,但是在每幅不同色调的画中,这个红色用的又不一样,看起来很协调。您是如何处理这种既强烈又含蓄的红色?

王沂东:我认为关键在于要把这种颜色放在一个环境中去处理,应知道这个颜色在画面中的距离感,在不同光线和环境中条件色的影响,就知道这个红要画到什么程度了。很多问题就出在没有把这个红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既要保证这个色彩中明朗的,本质性的冲击力,又要大胆的把它放到环境中去考虑,这样才能既强烈而又不跳。当然这也传达出了画家对色彩的一种好恶,也许另外一个人去画,就不是这种感觉了。绘画作品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也许在这张画里我画了一种偏一点紫的红,而在画另一张的时候,又有些其他的偏好,在这种“微妙的偏差”中就能够体现出一个画家的个性来。

说到 “微妙的偏差”,我觉得绘画作品吸引人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它的“随机性”和“模糊感”。比方说一个作品到最后完成的时候,并不是严格的遵守了一开始的构思。因为一开始它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而一旦你开始将它画到画面里面去,那么在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就有可能在情绪上有一些小小的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画家“因势利导”,要根据画面大的方向去确认。所以有很多作品我事先都不起标题,我一定要把它完成以后,再根据它整体留给自己的印象,起一个恰如其分的标题。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我觉得是艺术创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不是一个公式化的东西,中间有很多的未知和可变因素在等待着你。有时候你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也许有的时候你的情绪有了波动,这个立刻就能反映到你的画面上来,所以有时候画家是沉浸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当中。有时某个细节都画到一定程度了,才发现细节的地方没有想好,就会来回的改,就像这张画后面的云彩,我差不多改了6次,因为我觉得要把这种绘画中的“微妙”的感觉表现的恰如其分是写实绘画中的一个硬指标,所以我就不会轻易放弃,最后确定下来现在这种形式,目前来讲感觉还不错。所以画画一定要服从于你对整体情绪的把握,不能为了局部的精彩而非要把它留住,有时候的确需要“忍痛割爱”。

看王沂东老师创作《春袭羽萍沟》视频

后记:王沂东老师是一位十分敬业的画家,当我们还沉浸在对这幅新作“春袭羽萍沟”的感动中时,他向我们透露:已经开始着手另一幅作品的创作了。他准备画一幅“大画”,场景宏大,人物众多,这张画中的人物数量或许将超过以往他的任何一幅作品,但具体细节他并没有透露太多,我们也只能耐心的等待。

从王沂东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其作品的严谨、精益求精的近乎“完美主义”的创作态度,也正是因为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才造就出那么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在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中,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赖以成长的养料,是他灵感的源泉,而王沂东正是一个善于汲取这种养分的人。他凭借着一个艺术家独有的细腻的感受力,不断找寻那些最能打动他的创作灵感,并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娴熟的画面把握力去将这些灵感转化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北京的春天总是转瞬即逝,在一个艺术家的心中,它更是显得如此珍贵,因为那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美好的记忆,而艺术作品让这种记忆成为了永恒。春天的故事总在不断的上演,在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王沂东的作品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http://www.artbrothers.cn] [www.艺术兄弟.中国]

 


京ICP备10049778号  总编辑: 晓叶 电子邮箱:469299329@qq.com  artbrothers@163.com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艺术兄弟网
网址:artbrothers.cn  艺术兄弟.中国  wangyidong.com  王沂东油画作品  王沂东素描作品 等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