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Yidong's
Home Page
Wang Yidong's
Oil Paintings
Wang Yidong's
Drawing&Sketches
Wang Yidong's
Biography
Wang Yidong's
Art Online
Wang Yidong's
Creative Archive

Art Brothers

Contact Us
 
  王沂东主页 王沂东油画  王沂东素描  王沂东传略  王沂东艺术在线  王沂东创作档案  艺术兄弟网  联系我们  
                 
     首页 > 王沂东主页 > 王沂东创作档案 > 鉴赏视界 > 沂蒙文化与王沂东的油画艺术        
Wang Yidong's
Creative Archive

Art Apprecation
王沂东创作档案 鉴赏视界
News Experience Publications Art Apprecation
谈艺录 创作经历 相关出版物 鉴赏视界
 
 

沂蒙文化与王沂东的油画艺术

 

于静波(1979—), 女, 河北沧州人, 临沂师范学院讲师, 硕士。
第 30 卷第 1 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 年 02 月
Vol. 30 No.1 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08
32
2007-10-13

 

 
王沂东,当代著名油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为北京画院画家。作为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举足轻重。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写实主义,以严谨牢固的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结合本土文化,为中国油画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的作品能够广泛地为各个文化阶层所接受和赞赏,达到了文化与市场、学院传统与大众要求最大程度的协调。王沂东的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命力,也为当代绘画中的审美趣味日趋个人化、精英化、与大众需要难以协调的问题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艺术经历和创作分期

1955 年, 王沂东出生于山东临沂,即著名的沂蒙地区。这里自古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沂蒙山根据地在近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更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历史。蒙山沂水横亘沂蒙大地,民风朴实淳厚而富于智慧,直至今天当地民众仍保持着浓郁的淳朴民风。如此丰厚的积淀正如画家本人所言:“古老的沂蒙山区,使你无论从地理、生物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她都能给予你丰富、满意的答案。”[1]王沂东一直在此地生活到1972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家乡也就成为了他艺术道路的起点和艺术创作最真切和深厚的情感源泉。

王沂东创作经历的第一阶段是对于题材和油画语言的探索和形成。1982年他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画室毕业,从毕业创作《常给大娘捎个信》、《识字班 》开始,以及稍后创作的一批 “沂蒙山组画”, 包括 《1946 年》、《王玉贞》、《歇晌》、《赶集》、《田家女》、《沂蒙人家》等( 发表于《美术》1985 年第 6 期),他的第一批作品就体现出了对题材和具象写实道路明确的选择。作品表现的是画家最为熟悉的朴素日常生活,已大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美术作品的面貌,但在构思上仍然较强调文学性,抽象语言和绘画形式感较弱。当然, 在接受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学院教育之后,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而且,这种情况对于王沂东并没有持续很久。

众所周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艺术界一个异常活跃的年代,文化坚冰的消融和国门的初开,各种观念与思潮风起云涌。从那一时期几篇深具影响的文章,如《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 艾中信,《美术研究》1979 年第 4 期) 、《关于抽象美》( 吴冠中,《美术 》1980 年第 12 期 ) 、《创作自由与自由化 》( 王琦,《美术 》1982 年第 4 期 ),尤其是彭德发表于《美术 》1982年第5期上的一篇《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透彻地解析了绘画本体论,明确了大批画家追求的精神内涵。可以看出,美术界对形式语言的正视和对民族化的重新认识已成为焦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王沂东的作品也逐渐体现出了对绘画本体的自觉探索。在《有那么一个小院》这幅画中,“画中飞起的白鸽呈V 字形,穿黑衣的人物呈菱形,在画面构成和色彩对比上都考虑得多一些。”[2] 到了1986年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国际艺苑第一届油画展》中,王沂东的《肖像》、《刘二叔》、《铁蛋》、《暖冬》等已经比较明显地呈现出对形式美感的侧重,开始进入了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王沂东艺术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对作品文学性的弱化和对形式美感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他有意回避画面的 “情节性 ”,沂蒙题材的比例也大幅减少 ,出现了大量的肖像作品和人体作品,如《江南女子》、《穿锦缎衣服的妇女》、《清代女子肖像》、《窗前的女人体》等,画面模糊了人物的身份与背景,力求用写实的古典油画技法来建立画面的抽象性。虽然《秋天的烤烟房》、《冬天的阳光》等依稀有沂蒙山的烙印,但毕竟作为画家追求画面形式美感载体的作用更加显著。这一时期王沂东开始尝试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积极汲取并与西方传统油画融会。1987年,他参观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画面中线的运用与平面构成的色彩美感令他感到“精美绝伦,动人心魄”,坚定了对古典油画语言的信心。而早年在山东艺术学院对中国画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持久的兴趣,让他在造型、画面构成和色彩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画的墨色、工笔、甚至民间年画。长期严格的学院训练,使王沂东对绘画的基本规律掌握得相当牢固,这就使他后来在运用扎实的油画语言结合民族传统的创作时得心应手。

九十年代初,《蒙山雨》( 1991年 )和《沂河水》( 1993年 ) 两幅作品的成功,标志着王沂东创作第三阶段——成熟期的到来。此时他基本实现了个人风格的完善,在作品题材、人物形象和技法上都呈现了明显的个人特色,更重要的是其画面语言与内容高度统一,富于视觉冲击力,作品传达出来的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氛和画家强烈的主观感受,成为画家创作成熟期到来的标志。此后,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沂蒙特色”作品《秋风掠过山梁》、《雪落无声》、《吉日》、《山里的媳妇》、《静静的夜》、《旷野的回声》、《正月里的阳光》、《深山里的太阳》等等,令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直到今天,王沂东仍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着自己的艺术。

二、绘画要素与文化要素的艺术价值分析

王沂东今天取得的声誉、以及众所周知的巨大商业获利,并非偶然或单纯市场的运作,而是基于他多年来对西方古典写实油画的深入研究和对本土文化情感的深刻挖掘、不断努力尝试的结果。 通过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王沂东结合西方油画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过程,进而对中国写实油画 的价值和其发展道路有一个更加明朗的认识。

( 一) 造型
对于写实画家而言,造型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思索的问题。选择写实的技法很容易将“造型”处理成“摹写”,画成匠气十足的“照片”。造型这一概念内涵广泛,本身是一个是将对象进行提取、概括 、组织 、构成的主动创造的过程,画家的功力及品味尽现于此。因此对于王沂东作品造型上的特点,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通过人物形象、动态在画面上的抽象构成,营造出“静谧”的气氛;二是通过对明度关系的概括,传达出醒目的平面效果和浓郁的东方特征。 王沂东作品普遍呈现出的深深的“静谧”感,使其有别于其他写实画家所追求的情境。他作品中的人物通常采取稳定的姿态,如端坐 、直立 、静卧等自然状态,仅通过微小的动态些许改变一下重心,从未出现过剧烈运动的人物形象,也没有选取过富于象征意味的姿势。肖像画中以最为传统的金字塔形构图居多,其次便是同样趋于稳定的十字架形构图,而具有运动感的对角线式或 S 式构图基本没有,具有比较典型的西方古典油画稳重、理性的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更强调人物的个体性而不是群体联系,即便是群像,总有一个主体的人物独立于人群之外。如《闹房》(1998年) 中略带不安和拘谨的外乡新娘,《山里的媳妇》(1996年) 中低头微赧的女子。这些静寂的形象结合其油画语言的运用,构成了王沂东作品不同于西方平衡理性的古典主义精神,而更倾向于东方的含蓄内敛的韵味。

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画面追求平面性。这一点可以上溯到王沂东在中央美院二画室所接受的专业训练。美院二画室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形成了系统特色的教学面貌,文革结束后恢复画室制,李天祥和林岗两位教师负责王沂东等一批学生的教学工作。“李天祥在艺术的语言风格上,他探索把西方传统油画——特别是印象派作品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写生色彩经验,与中国传统色彩的装饰性、平面性结合起来。由于李天祥老师实际负责二画室的时间最长,他的艺术主张和教学特点,在形成二画室的教学面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林岗老师的艺术特色“是他内心对艺术审美功能的依恋,他重视油画中具象因素和抽象因素的结合,追求在具象框架中的抽象因素的表现力,”[3] 学院的训练在王沂东后来的画面视觉效果和审美追求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西方传统绘画与中国画在形体空间意识上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画面三度空间的造型规律的研究已相当完善,作为写实油画,如果放弃了对三度空间的塑造,无异于抽取了其重要的内涵,甚或变成“油国画”这类简陋的合成品。王沂东始终谨慎地对待这两种艺术的精髓,因此,对于东方绘画的平面性特征,他经过了逐渐摸索吸取的过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对平面性的尝试有着相对明显的师承痕迹,是通过对轮廓线的强化和“图”与“底”间强烈的明度对比实现的。1987年王沂东在美国的美术馆看到14世纪前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原作之后深有感触,并感到如荷尔拜因、凡.爱克等西方大师与中国宋人绘画“在神韵方面的相通之处”,他的作品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不仅仅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与中国的时间与环境,还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吸取中国传统绘画(如宋代工笔画)的语言特色,通过对画面构成的经营和造型上的改善增强了画面的平面美感。


( 二) 色彩
按照视觉规律,人们在观看时色彩是先于图形被感知的,优秀的画家必然要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上倾注大量的心血。在古典油画中,色彩更多地依附于形体,其体系不完全符合后来经印象派和自然科学研究得出的写生规律; 到了18世纪末,德拉克洛瓦赋予了色彩本身独立的价值和表现力。而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则运用印象派的写生色彩规律和与其同时代提出的物理学、生理学规律多一些。因此,王沂东虽然以古典油画技法为主,但对写生色彩的处理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印象派色彩规律,只是做得含蓄,将冷暖对比、互补色对比控制在微妙的程度以内,而更多地通过固有色形成明确的色块和色调的层次来实现画面强烈的对比效果。并且,在同一色块中,王沂东采取了一种向亮部压缩中间色调、并加大明暗反差的处理方式,从色彩方面实现醒目的平面效果。正是这种概括体现出画家的能力修为,也证明了艺术品高于生活这一规则。此外,王沂东对色彩本身的“性格”也非常注重,红色“比较辉煌,很明朗、很温暖”,但是 “热情有余 、深沉不够,容易焦”;黑色“是个无名英雄, 它不张扬”,“有种纯净、静谧的美”; 黑白“有着很强的衬托别人的作用”。从色彩性格出发来经营画面的色彩结构,使之传达出一种积极而又凝重的情调。这一点,王沂东曾在一篇访谈中进行过详细的讲解。

另一方面,王沂东的色彩富于文化内涵。他的作品在色彩上给予观看者以强烈的印象,除了画面色彩关系的和谐,重要的一点是他运用了某些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象征意义。王沂东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大量作品以红色为主调,这甚至可以算是他的 “标志性 ”色彩,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已无需赘述 (不包括政治色彩) 。另外,富于层次的黑与白应该是直接传承了水墨画中的“墨色”的变化。这三种典型性色彩在王沂东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使得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在获得其作品第一印象的同时立刻也获得了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种感受甚至无需借助于形象而独立存在,而仅仅依靠形象特征对民族文化的传达,较之色彩巨大的抽象魅力显然落为下品。从王沂东各个时期作品色调的逐渐变化,可以看出画家甄选的匠心。

( 三) 题材的选择及女性美的认知角度
如前文所述,王沂东早期和成熟期以后的作品大都以沂蒙山区的人物风土为题材,但前后不同的是,其早期的沂蒙题材作品比较有“情节性”,后期则明确地将题材作为情感和绘画审美功能的载体。他多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其早期作品更接近沂蒙人物的原貌,而后期对人物身份、背景、 服饰、年代的模糊,事实上是在对情节性的削弱和对绘画性的增强,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物形象。
男子五官线条较硬朗,体格健壮,具有较为典型的北方人特征。女子清秀纯净,地域特征不明显。人物的服饰则为典型的北方农村旧式服装,男子为对襟短褂、絻裆裤、扎布带,女子为偏襟小袄、家做土布裤、方口布鞋。而画中常常出现的银镯,则是沂蒙女子几乎人人佩戴的。

二是风俗。
早期作品中的赶集、后期作品中的闹房、骑毛驴回娘家等等,有些是北方农村普遍的习俗,有些则是沂蒙地区特有的习惯,但都较富北方乡土气息。

三是自然景物。
这是王沂东作品中地域特征最为明显的一部分,且尤以雪景和山石为代表。沂蒙山地处南北方交界处,雪景不同于极北之处的铺天盖地,而是偏于清新,雪后未被覆盖的树木和土地间或点缀其中,黑白呼应。山区多产石头,山体斑驳,色调凝重,房屋也多有石块砌成者。

四是色彩。
如前所述,红、黑、白是构成王沂东画面的常用色调。红色是北方民俗中典型的喜庆颜色,黑与白可以说是沂蒙山的山体给人留下的最为直观和单纯的色彩印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王沂东的沂蒙题材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但是几年前,本文作者从外地来到沂蒙地区生活,发现真实的沂蒙与画家的作品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实际上是画家对故乡印象的提取和升华,这个提取和升华的过程,则是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以人物形象为例,可以毫不客气地讲,本地很少出现王沂东笔下白皙秀美的女子,这里无论男女肤色普遍偏重,小伙子结实敦厚,五官端正—— 姑娘却也是如此,以浓眉大眼 、体格健硕者居多。沂蒙山地貌土石交错,很多地方不适宜耕种,人们劳作往往十分辛苦,但无论男女老幼普遍勤劳乐观,其民风的淳厚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未在此地生活过的人是永远难以体会的。画家生于斯长于斯,体会不可谓不深,但他在创作时有意地削弱了劳作和气候等因素在女性身上留下的痕迹,保留下来的是纯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并通过适度的美化强调了这种气质。如果没有沂蒙女性淳良的总体气质,画家既不可能被打动,更不可能以此打动别人。审美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王沂东的画面除了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更重要的目的是塑造一种模糊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普遍的女性美, 一种健康、自然的美。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说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抽象的,代表的是美好的女性的概念。有人认为王沂东只画美女,画家本人对此的看法是:“有什么样的审美就选什么样的‘美女’。说美女似乎低俗了点,但是好的形象视觉方面的内涵更多一些。”这种选择是画家审美的自觉流露,同时也是在综合了所描绘的人物群体总的精神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精神面貌和人物间简单纯朴的关系的提取。王沂东运用古典主义细腻的手法、富于冲击力和象征意味的色彩,塑造出单纯朴实 、青春烂漫 、极具生命力的形象,给观者毫无滞涩的强烈美感。在创造当代理想和典型女性美这一点上,王沂东延续了上一代靳尚谊先生的追求,并透彻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追求。

三、写实油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这个外来的画种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几代画家努力地吸收和创造,探索着油画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力争使其愈发广泛地为中国社会和人民接受,成为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体现民族和时代风貌的中国艺术中的一部分。从徐悲鸿等第一代油画家起,便有很多画家致力于油画民族化这一课题,而写实油画则在民族化的历史上承担了主要的任务。选择写实,在某些时期固然是国内形势和政治工作的需要,但更多的还是本民族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的主动选择。写实油画在徐悲鸿、吴作人、靳尚谊等几代画家的努力下已具备了扎实深厚的文化蕴藏,尤其是靳尚谊先生造就的艺术境界,遵循严谨客观的油画语言规律,从美学意义上与中国艺术传统精神交流融合,“他所寻找到的视觉语言模式是升华自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觉文化现象而达致二十世纪的中国写实油画经典。”[5]

在靳先生不懈的坚持和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在艺术新思潮汹涌而来之时,仍有一大批年轻画家选择了古典主义精神下的具象写实道路。王沂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旗帜鲜明地坚持写实,并使中国油画尤其是肖像画艺术无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得以与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艺术的冲击颉颃,这对于保持油画经过前辈艺术家引进并探索发展获得的价值、以及中国当代文艺环境健康机制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

使用了油画材料并不等于接受西方绘画传统,同样,标签化的民间色彩也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王沂东对属于传统中国的题材、色彩和形象的提取,以写实油画为载体表现出来,体现了一种有意义的融合,而这种意义必须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绘画规律扎实地掌握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深入探究基础之上的,是任何形式上肤浅的结合所不能比拟的。在今天明显“后殖民”色彩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认识到西方主流文化对其他非主流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但仍有很多民众始终在自发或自觉地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价值。作为文艺领域的研究者,发掘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民族文化精髓并将其明朗化以感染大众的视听,在今天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无疑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接纳在交流与对话中共生。

遥想当年,写实油画曾一度在新艺术思潮的巨大冲击下为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奋力争取。而最近几年来,写实油画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一路飙升,2006年度更是创下了令人瞠目的行市。写实油画在这种巨大的商业利益推动下呈现出来的“新生命力” ,恐怕不是当年这些始终坚持写实艺术主张的画家们都能预料到的,对此我只能对写实油画表示谨慎的祝贺。而对早已实现了个人艺术与市场要求完善结合的王沂东来说,保持艺术观的独立性与开创性,根植于切身的生活情感和社会伦理而非商业需求,则是保证其作品艺术价值与品格的重要前提,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王沂东. 画我的家乡 —— 谈 《沂蒙山组画》[J]. 美术 , 1985, ( 06) .
[2]钱志坚. 王沂东油画散谈[J]. 美术, 1992, ( 08) : 58.
[3] 杜健 . 关于 “第二画室”[A].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 系—第二工作室[M]. 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8 .
[4] 上海书画出版社 . 解读肖像 [M].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2005.
[5] 殷双喜. 中国油画家全集 ——靳尚谊卷[M]. 成都 :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
A Study of Wang Yidong's Oil Paintings
YU Jing-bo
(Department of Arts,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 st r a ct : Wang Yido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artists of the contemporary realistic oil painting in China. He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ts in his works, which also have the deep national tradition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such a way he introduces a flesh rural style into classical painting. The subject of his works mostly comes from the genre of Yimeng Mountain, including the thick rural sentiment and healthy aesthetic perception without narrow personal taste that results in excessive marginalizatio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features and combining the time spirit, he has 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gh art and mass culture successfully in his works. Wang Yidong's works are rich in both paint- ing and cultural values,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aste healthily.
Key words: Yimeng na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ty; aesthetic value


 


京ICP备10049778号  总编辑: 晓叶 电子邮箱:469299329@qq.com  artbrothers@163.com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艺术兄弟网
网址:artbrothers.cn  艺术兄弟.中国  wangyidong.com  王沂东油画作品  王沂东素描作品 等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